风起大秦扶苏:我反手就是清君侧

第107章 大学堂筹备,淳于越自荐

加入书架
书名:
风起大秦扶苏:我反手就是清君侧
作者:
明月还是那个明月
本章字数:
6330
更新时间:
2025-06-18

扶苏望着阶下愁眉不展的蒙毅、萧何与墨承三人,不禁莞尔:“怎么,朕这‘大秦格物大学堂’的牌子还没挂出去,三位就己经打了退堂鼓?”

萧何率先躬身,一脸苦涩:“陛下,非是臣等畏难。只是这大学堂,千头万绪,着实……着实有些棘手。”

蒙毅亦是叹了口气:“陛下,臣等连日商议,这大学堂欲成事,至少有三大难题。其一,师资匮乏。通晓格物、算学、营造、管理之才,本就凤毛麟角,如今要寻得足够数量,且愿意执教之人,更是难上加难。总不能将各部司的骨干,都抽调一空吧?”

墨承接过话头,声音中也带着无奈:“其二,便是教习何物。格物之道,包罗万象,算学之精,深奥繁复。如何编撰教材,设置课程,使其既能授业解惑,又不至过于空泛或艰深,臣等尚无定论。我墨家虽有些积累,但要系统化地传授给数以百计、千计的学子,尚需时日摸索。”

萧何补充道:“其三,便是生源。何人可入此学堂?如何遴选?若只招收官宦子弟,恐有失公允,且未必人人皆有格物天赋。若广开门路,考核标准又该如何制定?此事关乎大学堂之根本,臣等不敢擅专。”

扶苏听罢,点了点头。这三点,确实是症结所在。他沉吟片刻,道:“师资之事,朕倒有些想法。寻常儒生,怕是指望不上。但天下之大,能人异士定然不少。那些经验丰富的工匠大师,算术精湛的账房先生,乃至行伍出身、擅长排兵布阵、管理调度之人,皆可为师。郑和此次从东瀛洲带回的徐福弟子中,亦不乏通晓营造、医术、农桑者,筛选一番,或可一用。至于教材,初期可以简陋些,边教边编,摸着石头过河嘛。朕也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框架。”

他看向墨承:“墨卿,你墨家子弟遍布天下,可留意那些在野的能工巧匠,不论出身,只要有一技之长,朕都可以破格录用。”

墨承精神一振:“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力搜寻。”

“至于生源,”扶苏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初期不必贪多求全。可先从各郡县选拔十五至二十岁,聪颖好学、家境尚可的青年。考核内容,便以基础算学、识图、以及简单的逻辑应对为主,不求精通,但求有潜力。朕要的是可塑之才,而非皓首穷经的书呆子。”

三人听了扶苏的分析,心中稍定,但仍觉压力巨大。

消息很快传开,朝野上下,对于这闻所未闻的“格物大学堂”,议论纷纷。不少守旧官员私下里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

御史大夫府。淳于越听闻此事,起初也是连连摇头,口中念叨着“竖子不足与谋”、“败坏学风”。他想象着一群年轻人不读圣贤之书,反而去摆弄那些瓶瓶罐罐、齿轮杠杆,便觉痛心疾首。

然而,这几日,他奉旨“体察民情”,在咸阳城内外转悠。看到水泥驰道上车水马龙,效率倍增;看到咸阳坊高炉林立,钢水奔流;看到农田里新式犁铧翻动着肥沃的土地,百姓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盼。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他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开始松动。

这日,他府中管家闲聊时提及,说自家一个远房侄子,在县学里算学颇有些名气,正琢磨着要不要去报考那什么“格物大学堂”,听说若是能考上,不仅免束脩,每月还有食米和微薄津贴。

淳于越听着,心中一动。他忽然想到,扶苏此番大兴土木,推行新政,处处都需要懂得计算、营造、管理的人才。这大学堂,莫非……真的是为国育才?可若只教那些“格物之术”,培养出来的,岂不都是些只知技巧,不明道义的“匠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这个念头一起,便如野草般疯长。淳于越坐立不安,在书房中踱来踱去。他想起扶苏在朝堂上驳斥他时,那句“你可有任何一条,能让我大秦强盛,百姓安居的良策?”犹在耳边。他现在依旧拿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良策,但……或许可以在这大学堂里,做点什么?

他想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便穿戴整齐,也不乘车,步行前往皇宫求见。

扶苏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听闻淳于越求见,颇有些意外。这位老夫子,自“五年计划”推行以来,除了偶尔在朝堂上发表几句不痛不痒的“忧国忧民”之言,便鲜少主动找他。

“宣。”

淳于越颤巍巍地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老臣淳于越,参见陛下。”

“淳于大夫免礼,赐座。”扶苏放下朱笔,打量着他。今日的淳于越,似乎与往日有些不同,少了些固执,多了些……局促?

“不知淳于大夫今日前来,有何见教?”

淳于越深吸一口气,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声音却依旧有些发虚:“陛下,老臣……老臣听闻陛下欲兴办‘格物大学堂’,为国培育栋梁之才,此……此乃深谋远虑之举。”

扶苏眉毛一挑,心中暗笑,这老头子,转性了?

淳于越见扶苏不语,以为他不信,连忙又道:“陛下,格物之学,固然重要,然,立国之本,在于德行教化。若学堂学子,只知奇技淫巧,而不通圣贤之道,不明忠君爱民之理,他日即便学有所成,恐亦非社稷之福啊!”

扶苏点了点头:“淳于大夫所言,不无道理。那依大夫之见,当如何?”

淳于越见有门,精神稍振,腰杆也挺首了些:“老臣以为,这大学堂之中,当设一‘德育课’,教授学子《大秦律》、《孝经》、以及历代圣贤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诲。使学子在钻研格物之余,亦能明晰人伦大道,涵养浩然之气!”

他说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一下,老脸微微泛红,声音却坚定了几分:“老臣……老臣不才,研习儒学数十年,于圣贤教化之道,尚有些许心得。若陛下不弃,老臣愿……愿在大学堂中,担任这‘德育’一科的教习,为陛下,为大秦,略尽绵薄之力!”

此言一出,连旁边侍立的内侍都险些惊掉了下巴。淳于越,这位新政最坚定的反对者之一,居然主动请缨去新式学堂教书?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扶苏也是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玩味。他看着淳于越那张写满“我豁出去了”表情的老脸,心中不由得有些好笑,但更多的是一种欣慰。这老头,总算不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了。

他沉吟道:“淳于大夫有此心,朕心甚慰。只是,大学堂所授,多为实用之学,与儒家经典,或有不同。大夫可曾想过,那些学子,未必肯听你的长篇大论啊。”

淳于越脖子一梗:“陛下放心!老臣自有办法!老臣可以将圣贤之道,融入日常行为规范,融入大秦律法之讲解,让他们明白,何为忠,何为孝,何为礼义廉耻!便是不听,老臣日日去念叨,总能让他们记住几句!”这话说得,倒有几分光棍气。

扶苏哈哈一笑:“好!有淳于大夫这股劲头,朕就放心了!朕准了!‘大秦格物大学堂’德育教习一职,便由淳于大夫兼任!至于课时如何安排,教材如何编选,你可与萧卿、蒙卿他们商议。”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淳于大夫,丑话说在前面。德育课,朕支持。但若有人借此攻击格物之学,阻碍新知传播,朕,绝不轻饶!”

淳于越心中一凛,连忙道:“陛下圣明!老臣……老臣只谈德行,不涉其他!”他心中暗道,只要能让他进去讲课,先占个坑再说。万一那些“格物”真把人心搞坏了,他也能及时“拨乱反正”。

淳于越领了“圣旨”,竟有些如释重负,又有些莫名的兴奋,仿佛找到了一个新的“战场”。他颤巍巍地告退,脚步竟比来时轻快了不少。

扶苏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含笑。这大学堂,有了这位“活化石”坐镇,倒也多了几分底蕴。至少,那些担心“格物乱德”的腐儒们,可以暂时闭嘴了。

此事传出,再次引爆朝野。有人惊叹陛下胸襟广阔,竟能任用昔日政敌;有人佩服淳于越老而弥坚,勇于尝试新事物;当然,也有人私下嘲笑淳于越晚节不保,与“奇技淫巧”为伍。

但不论外界如何评说,“大秦格物大学堂”的筹备工作,在磕磕绊绊中,总算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萧何等人参照扶苏的指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张贴招贤榜和招生简章。墨家子弟也西处奔走,联络各地隐世的能工巧匠。一时间,咸阳城内,关于大学堂的议论,竟盖过了对“五年计划”其他工程的关注。

只是,这师资和教材,依旧是悬在众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合格的老师,依旧稀少;而那些被“请”来的工匠大师,大多不善言辞,更不懂如何系统教学。至于教材,更是天书一般,不知从何下笔。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