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得科技顶楼的环形会议室里,全息投影中火星的红色地表清晰可见,马斯克指着星舰模型,对顾晗说:“星舰的各项技术指标己逐步完善,但现在最关键的,是找到能驾驶它飞往火星的人。” 顾晗点头,调出一份文件:“这次招募不同于以往,火星任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定义飞行员的标准。”
两人经过深入讨论,最终敲定了详细的招飞要求,这些要求打破了传统航天招募的框架,融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极端环境适应能力……(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特殊能力要求部分保持不变,此处略写)……
招募信息一经发布,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无数怀揣航天梦想的人纷纷报名,其中,中国籍候选人李漾与暴效明凭借颠覆传统的特殊能力,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李漾:神经突触里的太空生存密码
34 岁的李漾拥有航天医学与神经科学双博士学位,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 “太空医学” 的重新定义。在南极科考站的封闭测试中,他曾用自制的 “生物节律光疗系统” 将 12 名队员的睡眠质量提升 63%,该系统通过模拟地球晨昏的光谱变化,强制重置人体生物钟 —— 这种技术在火星 24.6 小时的昼夜周期中至关重要。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在模拟火星缺氧场景中的表现:当基地氧气浓度骤降至 12% 时,他不仅用纳米氧合器维持呼吸,更通过脑机接口将自己的镇定脑波同步给其他候选人,EEG 监测显示团队决策效率因此提升 47%,这种 “神经同步” 能力在航天史上前所未有。
他研发的 “神经反馈安抚仪” 己集成到星舰座椅系统,其核心技术源于对西藏僧侣 “内火冥想” 的神经机制研究 —— 通过特定频率的振动刺激,能在微重力环境下促进宇航员的血液微循环,将肌肉萎缩速率降低 38%。在选拔面试中,他展示了更激进的创新:用经皮电刺激技术激活宇航员的 “抗辐射基因”,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干预使斑马鱼在模拟火星辐射环境下的存活率提升 2.7 倍。
暴效明:机械触觉中的宇宙法则
31 岁的暴效明作为前火箭军导弹维修冠军,将 “机械维修” 推向了艺术高度。在完全黑暗的模拟太空环境中,他仅凭触觉就完成了梅林引擎喷油嘴的更换,用时比标准流程缩短 62%—— 他的手掌皮肤经过特殊训练,能感知 0.01 毫米的零件误差,这种能力源于他独创的 “砂纸触觉训练法”:用 800 目到 2000 目的砂纸打磨金属零件,首到能通过触摸分辨出砂纸目数差异。
他的工具带上永远挂着两件 “神器”:用导弹引信零件改造的扭矩扳手,以及刻有《天工开物》机械图谱的钛合金维修板。在犹他州火星基地测试中,他用沙漠石英砂、铁矿粉和模拟尿液合成出高强度陶瓷轴承,其硬度达到地球同类产品的 1.8 倍,验证了火星就地取材的维修可行性。更颠覆的是他的 “声纹诊断法”:通过敲击机械部件的声音频谱分析内部磨损,在模拟训练中,这种方法与秦序的电磁测量结合,使星舰质量计算精度提升至 0.05 吨,比传统仪器高出 3 个数量级。
当李漾的神经同步技术与暴效明的机械触觉在筛选系统中相遇时,AI 评估显示他们的能力组合能覆盖火星任务中 74% 的突发状况处理需求。而评审委员会特别注意到,李漾的 “神经反馈仪” 与暴效明的 “振动螺丝刀” 在原理上形成奇妙共振 —— 前者通过电刺激优化神经传导,后者用机械振动减少操作误差,这种 “生物 - 机械” 的协同效应,在模拟舱外维修中使高危操作的失误率降低 73%。
在最终的团队适配性测试中,李漾通过调节脑波频率帮助暴效明在模拟火星重力下保持手部稳定,而暴效明则用机械臂的力反馈数据优化了李漾的神经监测参数。当两人与此前脱颖而出的秦序、武擂完成首次协同演练时,系统生成的协作评分达到了罕见的 9.8 分(满分 10 分)—— 秦序的轨道计算、武擂的机械维护、李漾的生命保障、暴效明的应急维修,西个维度的能力像齿轮般精密咬合,共同构成了人类飞向火星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