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渡和江斯南在路边饭馆坐下,江斯南把在松柏坡遇到杀手和三尸怪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崔一渡。
崔一渡听完,眉头紧蹙:“你打算去哪里?找人报仇?”
江斯南沉默了,许久才开口:“小河重伤,郎中们都说他很难醒过来,就算醒了,都……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
江斯南哽咽着,眼泪控制不住地滑落下来:“我在找能救醒他的药。”
江斯南确实计划找三尸怪报仇,崔一渡太了解他,只是当务之急要救醒谭小河。
“你知道什么药能救醒他?”
“不知道。”江斯南眼神透露出一丝迷茫,“我打听到知讯山庄收藏着天下珍宝和神奇药物的档案信息,我到那里去查。”
“我陪你去!”崔一渡掷地有声。
崔一渡根据江斯南的描述,觉得谭小河性命堪忧,目前能救治他的恐怕只有何神医了。但是何佑清远在舜西,他要照顾父亲,无暇分身。再说,从舜西到济州千里之遥,何佑清得到消息赶过去,恐怕在路上都要耽误一个月。
远水难救近火。
这里离知讯山庄不远,不如先去一趟,或许能探到良药。
知讯山庄和东升局一样,是大舜的情报机构,东升局掌握着各种人、事机密,而知讯山庄则以收集奇珍异宝和稀世药物的信息闻名。
崔一渡两年前来过知讯山庄,查找能救治父亲的良药信息,他对知讯山庄的运作方式和布局记忆犹新。
崔一渡告诉江斯南:“知讯山庄对外贩卖信息,除了收费昂贵,还要对买主进行能力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任凭出多少价钱,都不和此人做生意。”
“为何如此?生意不是钱货两讫吗?”
“因为知讯山庄记录在册的天材地宝,皆藏于险要之地,索要之人如果没有相应的实力和准备,贸然前往无异于犯险,结果就是无功而返或者葬送性命。倘若这样的事情多了,江湖上就会质疑知讯山庄的信誉,因此他们对买家的选择十分严格。”
“我明白,我们得先证明自己。”江斯南紧握着拳头,“你是不是以前去过那里,他们要如何考核买家?”
崔一渡深吸一口气,回忆起两年前的挑战。
那时候崔一渡拿着刚刚从一个人贩子手里骗来的一千两银子,装扮成一个老者,谎称自己是一名寻求仙丹的术士,到知讯山庄查找延年益寿的药材消息。
他交了一千两银子的入场费,抽到的考题是:逃出生天。
规则是,在桌子上立起两根木棍,一根牛皮绳环套在两棍之间,由木棍在两头拉紧。皮环中间套着一个木质圆环。要求被考核者在不使皮绳脱离两端木棍情况下,取出上面的圆环。
崔一渡观察着皮绳和圆环,一边动手,一边琢磨,终于找到了窍门。
他左手捏住后面的皮绳,拉到前面来,再用右手勾住前面的皮绳,挂在左边木棍上,接着右手再捏住后面的皮绳,套在左边的木棍上,然后松开左手的皮绳,圆环就自动脱落了下来。
这样的考题,考验的是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时来知讯山庄的有八人,不乏武功高强的侠士和学富五车的文人,但最后通过考验的,就只有崔一渡和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幻术师。
那个幻术师用娴熟的手法瞒天过海,通过作弊解下了圆环,崔一渡则是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实践能力成功闯关。
江斯南听崔一渡所言,心生佩服。
崔一渡说道:“能通过考核进入藏书洞查找典籍的时间很短,只有半个时辰,倘若时间到了又寻找无果,必须退出来,否则里面的暗器机关就会启动,有性命之危。这也算得上是知讯山庄给来者的另一种考验。”
江斯南点点头,目光坚毅:“不管什么考核,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我都会豁出去。”
“小江,知讯山庄的考题不同于学堂和官府,要顺利闯关,须走不寻常的路子,还有,紧要关头保护好自己,小命没了怎么救他人。”崔一渡看着江斯南,担心他遇到危险时不管不顾,横冲首撞。
“知道了。”江斯南深吸一口气,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救小河,哪怕豁出自己的命!
崔一渡和江斯南沿着野萍大道马不停蹄赶了一天路,终于来到了知讯山庄。
大门口站着七个前来购买消息的人,从衣着装扮看,有侠士、书生、医者、商人,总之都是有钱人,因为今年的入场费用涨价了,每人两千两银子。
管事告诉众人,通过考核者进洞找典籍,考核没过的,退一半银子,走人。
听到管事的通告,一个胖男人说道:“你们看看人家知讯山庄,生意要做,就做高端的。这个世上,只有看不起,没有买不起。回头我的生意也要升级,专卖稀有高档货。”
江斯南打量着面前几人,暗戳戳地想,什么高端不高端,知讯山庄若要诓我,耽误了救人时机,我就给他一锅端!
旁边一个紫衣侠士不屑一顾,朝胖男人冷笑一声,轻蔑地说道:“你跟这个山庄无异,一股子铜臭气!要不是遇到难事,谁会花这么多银子来买消息?”
另外几人也抱怨知讯山庄收费过高,实属不公,简首就是抢劫。
崔一渡想,知讯山庄的信息可以用来救命,若能换得一线生机,再多的银两亦是值得。这些人眼里心里只有钱,哪里懂得信息也是商品,也可以待价而沽。
崔一渡被安排在候客厅等待,他再次强调:“小江,切记,考核的时候,倘若此路不通,就要打破常规思路。凡事谨慎,不可冒险,你父母和谭小河还等着你安然无恙地回去。”
崔一渡知道自己碎碎念的毛病又犯了,没办法,谁叫这个小子让他放心不下呢。
“知道了,你等我的好消息。”江斯南勉强挤出一个微笑,毅然离去。
崔一渡看着江斯南远去的背影,暗自担忧,但他知道,这是江斯南必须经历的东西。
孩子只有在一桩桩事件里才能更快成熟起来,尤其是艰难痛苦之事。这比对着孩子讲什么大道理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