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逐步靠近,距离明军防线仅剩数十步之遥。李熙示意火器小队保持隐蔽,尽量不要暴露位置。他要等敌人完全进入最佳射程,以确保最大杀伤力。
就在敌人行进的脚步愈发接近时,李熙忽然抬手,低声道:“全体听令,准备发起攻击。”士兵们屏息凝神,手中的武器稳稳握着,蓄势待发。
然而,突然传来一阵窸窣声,从山坡上的密林处传来。李熙和姜与乐交换了一个警觉的眼神。巴图鲁显然比他们想象得更狡猾,他派遣了一支精锐小队悄然绕到侧翼,试图寻找薄弱点突袭。
李熙压低声音命令身边的长枪兵:“立刻派小分队前去阻截,绝不能让他们轻易突破侧翼!”士兵们立刻领命而去。
姜与乐观察着李熙的每一个决策,心中愈加敬佩。她也加入了侧翼的防守,带领部分士兵堵住山林中的小道,以免敌军进一步逼近。
这时,李熙眼见巴图鲁的主力部队已然深入包围圈,毫不犹豫地发出信号。顿时,火器小队齐声开火,震耳欲聋的枪声在夜空中回荡,敌军前排瞬间被击溃。
敌人显然没有料到火器的威力,阵形立刻陷入混乱之中。但巴图鲁的反应极快,他迅速下令后续部队向左右两翼撤退,以避开正面的猛烈攻击。
就在敌军调动之际,李熙的预备队从两侧夹击,彻底封死了他们的退路。明军士气高涨,士兵们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
姜与乐见状,眼神中闪过一丝欣慰,低声道:“你的部署果然让他们无从招架。”
李熙轻轻点头,却没有一丝松懈。他知道巴图鲁绝不会轻易认输。果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号角声,显然巴图鲁在试图重新集结部队,试图打破包围。
姜与乐目光紧盯着李熙,“如果巴图鲁被逼到绝境,他可能会做出更激烈的反击,你准备怎么应对?”
李熙眼神坚定,“我会趁他兵力分散之时,一举攻下他们的指挥中心。只要我们斩断他们的指挥链,就能彻底瓦解他们的士气。”
他随即命令手下的一支精锐队伍向敌人的核心突袭,争取直捣黄龙。而姜与乐则率领一小队士兵,负责断绝敌军的退路,确保不会有漏网之鱼。
随着战局逐渐向有利于明军的方向倾斜,李熙和姜与乐默契配合,不断调整兵力部署,逐步压缩敌军的活动范围。巴图鲁在指挥台上焦急地指挥着残存的士兵,但他的每一个调动都被李熙提前预判,难以起到有效的反击。
最终,巴图鲁的部队被彻底分割,战斗也逐渐接近尾声。此时的营地内,士兵们以火光为界,围成一圈,等待李熙的最终命令。
李熙望着面前被擒的敌军,长舒一口气,随后微微侧头,对站在身边的姜与乐露出一丝微笑,“我们胜了。”
姜与乐眼中也泛起笑意,轻声回应,“是啊,将军,这一仗你打得漂亮。”
在几场关键战役中,李熙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战术灵活、多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兵力,这让朝廷内部对他的评价逐渐从最初的试探和观望,转变为一种钦佩与依赖。
原本对这位突然崛起的将领心存疑虑的官员,看到他的屡次胜利和对局势的控制力后,开始改变态度,而那些一直主张对女真强硬派的大臣,更是以李熙的战绩为依据,向皇帝上奏,建议大力推进攻势。
朝廷高层由此开始转变对外政策,不再仅仅满足于防御和维稳,而是决心主动进攻,意图彻底平定东北女真部落,为边境带来长久安宁。
特别是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边疆危机中,李熙的出色表现让皇帝倍感欣慰,甚至在朝堂上几次公开称赞李熙的功绩,称其“识时局,勇谋兼备”。
而这番评价让满朝文武为之一震,他们逐渐意识到李熙不仅仅是朝廷的一枚棋子,而是足以影响朝廷政策的核心人物。
于是,不久后,一道圣旨从京城紧急传来,正式任命李熙为主帅,统领东北战事。
这一举动不仅向明军将士传递了决心,也向女真部落发出了信号:明朝已不再容忍边疆骚扰,立志彻底平定女真之地。
圣旨到达李熙所在的营地时,整个营地顿时充满了振奋之情。士兵们对这位带领他们走向胜利的将领充满信心,知道在他的指挥下,朝廷的决心和士气将更加坚定。
而李熙收到旨意后,却格外冷静,细细思量着朝廷这番任命的深意。
他明白自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继续带领将士应对复杂的战局,还需要在这片动荡之地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防御体系,为百姓带来真正的安定。
随着李熙被正式任命为主帅,朝廷的支持也愈发明显,开始调派更多物资与兵员充实他的部队。后方的资源调配显著改善,他的麾下开始有了专业的火器部队、攻城器械以及后勤支援的保障。
朝廷全力支持的信号使李熙的威信进一步增强,也让他深感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每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关系到朝廷兴衰、百姓安危的生死之战。
这次的军事行动显然意义重大。皇帝亲自下令,各地仓储的粮草、武器以及军需物资优先调拨至东北边境,为李熙的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支援。
工部、兵部忙碌不已,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李熙所在的前线,而为了确保物资供应的速度和安全,皇帝还专门派遣了几名信任的大臣负责统筹协调,确保没有任何疏漏。这一行动让朝廷上下更加坚定了李熙的地位,也表明了皇帝对这场战役的重视程度。
消息传到边境,让军营上下士气为之大振。每一个将士都意识到,此战不仅关乎边疆安危,更是关乎朝廷的威望与尊严。
物资不断补充,军队训练也日益严密,每个士兵都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好了准备。
几日后,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从京城出发,护送着大量赏赐前往李熙的营地,而在这支队伍的前头,正是皇帝的御驾。
皇帝决定亲自巡视边境,视察将士,激励士气。这一决定让群臣震惊不已,却也让他们明白了皇帝的决心。
当御驾抵达边境时,李熙率众将士整齐迎接。皇帝走出辇车,目光如炬地环视四周,走到李熙身旁,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缓缓道:“卿家一路戎马辛劳,平定边疆,实乃朕之臂膀。此战事关系重大,朕愿与你同心协力,必得胜而归!”
随后,皇帝当场赏赐了李熙一把精致的宝刀和一件御赐金甲,象征着他对李熙的信任与重视。
同时,皇帝还亲自前往军营,视察了每一支部队,并为士兵们分发了犒赏,激励他们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国而战。
皇帝的出现让营地的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士兵们纷纷高呼“万岁”,表示对胜利的信心与对皇帝的忠诚。
李熙看着眼前的场景,内心感到一种巨大的责任。他深知,朝廷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而自已必须不负这份厚望。
他握紧手中的宝刀,默默立下誓言:这一次,他将不惜一切,带领将士们保卫疆土,彻底平定女真之乱,回报朝廷的信任和百姓的期待。
出征前,朝廷在边境城内设下宏大的誓师大会,城中广场人头攒动,战旗猎猎,气氛肃穆。所有参战的将士被集结于此,身着铠甲,手握长矛,队列整齐如一,目光坚毅。
李熙身披御赐的金甲,腰佩宝刀,站在将台之上,俯瞰着台下如潮的兵士,心中激动,目光坚定。
在庄严的鼓乐声中,礼部官员宣读了皇帝的圣旨,字字铿锵有力,传递出朝廷对北方平乱的决心:“此次出征,关乎大明国祚,关乎边疆安危!各将士务必奋勇杀敌,捍卫国土,还百姓一个安宁家园!”
圣旨宣读完毕,全场为之震动。随后,李熙高举手中宝刀,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地说道:“弟兄们!此行凶险,然而我等皆有家国在心,今日踏出边关,誓要凯旋归来!”
台下将士闻言齐声呐喊,士气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声音直冲云霄,似要撕破天际。接着,李熙带头高呼誓言:“宁为护土之骨,不作苟安之躯!”
万名将士跟随他一同宣誓,誓言在山谷间激荡回响,气势逼人,震撼着每一个人。即便是远观的百姓也不禁热泪盈眶,为他们的勇气和决心而动容。
誓师大会结束,出征的钟声随即响起。旌旗如海,战鼓擂动,整个军队向边境外浩浩荡荡地推进。数万人的军队犹如一条蜿蜒的钢铁长龙,盔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寒光,马蹄声、甲胄碰撞声和战车的轧轧声混合在一起,震慑人心。
长枪林立,刀光剑影随行,每一个战士脸上都写满了坚毅。军队前行如同大江决堤般铺展开去,沿途掀起无尽的烟尘。
百姓们站在城墙上,目送着这支铁血之师远去,望着那越来越小的身影,许多人默默祈祷祝福,希望他们能平安归来。
李熙骑在马背上,回头看了眼人潮,眼神中闪烁着深深的责任感。
他深知,这一战不仅仅是军人的使命,更是朝廷的期待和百姓的希望。他猛地一夹马腹,加快速度向前推进,身后战旗迎风飘扬,仿佛在宣示大明不可侵犯的威严。